卖的学生一般去哪里找,全国同城空降快餐群,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涪陵,免费全国空降同城微信

临终前的思念
发布日期:2011年05月02日

  临终前的思念

   一介绍巴苏大夫的日记和他同中国人民的伟大情谊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  梁

    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比乔?!た饴甓ぐ退沾蠓蚶肟颐且丫炝侥炅?。当人们仍然在沉痛怀念他的时候,我收到在印度用英文出版的他的日记。阅读之后,使我对他更加想念和缅怀,引起我无限的哀思。
    这本日记是他临终前,在病榻上忍受着巨大病痛,奋发精神,亲手加以整理定稿,由他的朋友们出版的。日记约三十万字,主要记载着抗战期间他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亲身经历。他给这本日记起名为《延安的召唤》,书的内页写着“献给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的英勇哉士们”。
    我心爱地捧着这本日记,读着,想着,悲痛地思念着这位饱经风雨,享年74岁的印度友人。我仿佛倾听到他临终前在不断呼喊:延安,八路军,朱总司令……他的音容笑貌、茁壮身影、微黑的面庞和善良而有神的眼睛、他的不平凡的一生,都一浮现在我的眼前,心中涌起千思万绪。
    1937年抗战爆发后,朱德同志呼吁世界人民支援中国的抗战。26岁的印度共产党员巴苏,当时从医科大学毕业不久.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由印度国大党发起组织的五人援华医疗队,于1938年9月来到中国。医疗队在国民党统治区逗留一时期后,来到了延安。他们在艰苦困难的日子里,为八路军医治伤员,为边区群
众看病,帮助培训医务干部;过着同八路军一样简朴的生活,住窑洞、穿土布军服、开荒种菜,同广大干部和军民亲如一家,建立了密切的友情。
    1939年11月,他和医疗队的爱德华,柯棣华大夫(注)一起来到晋东南朱德同志的司令部,直接参加前线的医务工作。爱德华因病回国后,朱德同志亲自安排他和柯棣华随一二九师的一个团参加战斗,深入体验抗战生活;随后,又派部队护送他们二人到晋察冀根据地。他们象雄鹰展翅,不避艰险,跨越太行,穿过冀南,向冀中和平西挺进;东至运河,北抵长城,纵横驰骋数千里,:于1940年春到达晋察冀司令部所在地。他们沿途为军民救死扶伤,从事宣传工作,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士气。
    巴苏大夫在晋察冀参加了百团大战,并在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一个时期后,于1940年1 1月回到延安,继续从事繁忙的医务工作。他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的参议员,并且参加了由朱德同志任主席的“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同盟”,负责编辑这个同盟的刊物《中国报道》,献身于国际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1943年6月回印度。◆◆◆◆◆
    在最艰苦的岁月,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以及叶剑英、聂茱臻、王稼祥、王炳南等同志,同八路军指战员患难与共,结下兄弟般的情谊。他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,鱼水不离。他把生命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中国抗战,他热衷于中国革命事业、热爱中国的感情越来越深,因此,延安、八路军也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。
    巴苏大夫的日记,就是他从1 938到l 943年在中国五年期问耳闻目睹的纪实。除前些篇章写了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,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外,主要篇幅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实况和党的抗日政策。日记所记述的,包括八路军在山区和平原进行的英勇战斗;指战员们对游击战略和战术的运用;广大群众的抗日怒潮:八路军同群众的鱼水关系;日军的暴行和失败;边区的权权建设和生产运动: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务工作;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活动,等等。此外,还包括他专门为《中国报道》写的七篇通讯。这是极为难得的有关抗战实况的史料宝库·
    日记平实无华,注重事实,没有文学作品那样的细致描写和刻画,是一位医生对事物的客观记述。但字里行间,却明显表达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和胜利信心,充满对中国人民、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、对八路军指战员的热爱和友情。它反映着东方两大民族在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互相支援、友好团结的深厚情谊。   
    一个年轻的外国医生,在炮火连天、战事频繁的环境里,冒着死亡牺牲的危胁,不顾极度的疲劳和困难,不仅为医治中国抗战军民竭尽其全部精力,而且用笔紧张地记下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抗战史实,这实在是稀有而珍贵的;他的顽强精神实在使人敬佩??梢韵胂?,有多少夜晚,在行军或炮火声的间隙,他在油灯下或篝火旁,埋头地写着记着。所记的每个字,都是他的坚强意志、高度热情和时代责任感所迸发出的火花。他这样做,除靠他的勇气外,还要归于他的深刻的政治觉悟和对国际主义的真正原则的认识。   
    我结识巴苏大夫是在1958年。那时,我在印度做记者,专门从新德里去加尔各答看望他。在他的简陋的小屋里,我们促膝交谈,一连谈了四次,有时到夜深。他向我详细介绍了他和印度医疗队在中国的经历。他拿出他手写的原始日记给我看,退色的小本上,密密麻麻地写着一行行小字。他还给我看了他当时拍摄的珍贵照片。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国际主义精神,使我十分感动,深受教育。1960年,我回国,由于两国关系发生曲折,失掉了同他的联系。但是.从各方面获悉,巴苏大夫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,在加尔各答和其他城市开办了一些针灸诊所,传播中国针灸知识,并为劳苦人民免费治病。他的生活非常简朴。作为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的主席,他继续发扬着印度援华医疗队和柯棣华大夫的高尚精神,始终坚持高举印中人民友好的旗帜,勤恳工作,奋不顾身。
    自从1976年中印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以来.他多次率领全印柯棣华纪念委员会代表团访华,我们才有机会重温昔日的友情。1982年I 1月,他又一次率团访华,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同志举行的欢迎宴会上,他特地把打印的英文本日记稿赠送给对外友协,以表达他同中国人民的亲密联系和深厚情谊。
    1985年9月,巴苏大夫再次来我国访问并治病。来前,他得了前列腺癌,病已很严重。我急忙赶到医院看望他时,他躺在病床,形容消瘦。他拉着我的手.缓慢地叙说着他的病情。他衷心感谢我党中央和对外友协对他的关怀,感谢大夫、护士们对他的精心治疗和照顾。当我告诉他,他赠给对外友协的英文本日记稿正在由友协的同志们译成中文,准备出中文版,他听后微微地笑 J,说:提起日记的事,他就想起了延安,延安在他的一生中留 F最美好的回忆,他很希望有一天能再到延安看看……他还说,因为有病,他现在也很想念他在加尔各答的家,家中还有他90多岁的老母。他要我为他找一些孟加拉音乐和在延安时他爱听的一些抗战歌曲,最好是录音带,以便他在病床上昕。事后,我托同志们给他把录音带送去,他十分高兴。不久.我去国外访问,他在病情好转后回到印度。万万没有想到,这次在医院的见面,也就是他同我的永别,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这位印度老朋友了。
    如今,我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他的日记,我把它紧贴在我的胸口,低头思索着。巴苏大夫青年时生活并不困难,但为了实现他的革命理想,为了支援被侵略被压迫的人民,宁愿冒着牺牲的危险,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,同八路军、中国人民一起与敌人战斗,同患难,共命运,把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事业,毫不利己地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服务;不管后来他经历了多少风雨,始终坚持印中人民友好,把维护和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作为终身奋斗的目的,直到他的心脏最后停止跳动。他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的范例。他的日记《延安的召唤》,正是他崇高生命的一曲凯歌,也是洋溢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深厚情感的美好诗篇。
    在就要停笔的时刻,我愿告慰亲密的朋友巴苏大夫,这本日记巳由对外友协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地全部译妥,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用《巴苏日记》的书名出版。这将是巴苏大夫留给印中人民的最宝贵的纪念,它将以其永恒的国际主义光辉,照耀着两国人民及其后代的心灵。愿《延安的召唤》永远鸣响在天地人间!愿巴苏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焕发光彩!屡他终生为之奋斗的印中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古长青,永远鲜艳!
下一篇: 第三章 为中国医学信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
上一篇: 由双石铺西迁

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

电话:010-82089470 地址: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

邮编:100039 E-mail:byh931111@163.com

网络技术信息中心: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:100191 邮箱:contactus@guojustar.com